《悉达多》与自观

《悉达多》的两个故事让我想起“自观”这个词,产生了一些思考。

第一个故事是悉达多失散的儿子回到了他的身边。那时悉达多在河边一边做船夫一边修禅,而儿子则是个充满傲气和好奇心的小伙子。悉达多想用温柔的禅念化解儿子心中的孤傲,把他留在身边。但儿子终究逃离了河岸,跑向了城市的喧闹。悉达多来到城里寻找儿子,可城那么大哪里能轻易找到。失败了的悉达多坐下来反思自己的这段经历。其实他自始至终都知道,企图将儿子留在身边是冲动的溺爱。他的劝说不能让儿子免受生活纷扰的痛苦,儿子的路就像他曾经走过的路。儿子叛逆的逃离,跟他放弃爵位走向修行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轮回,就像河水的流过不是河岸能够挽留。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悉达多找到真理和信仰的最后一段路。他遇到河岸的一位船夫,船夫也像那河水,是悉达多能够漫漫向其诉说的对象。船夫不是悉达多超凡入圣的领路人,他只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让悉达多能够诉说自己的想法,同时倾听自己的想法。这些自我的倾诉和思考让悉达多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和信仰归宿。

再说刚才提到的“自观”这个词。我说“自观”的意思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思考自我行为的动机源头,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引发的结果。与“自观”相对应的还有其他广泛的思考,包括思考人存在的价值,社会运转的规律等等。最近我在“外观”价值和规律的同时也常有不自觉的像悉达多一样的“自观”。回忆和追溯想法的源头,让我感受到“自我”真是一种坚硬顽固的东西。我对这种主义那种行动的思辨或赞美都逃不开这个“自我”的源头。就像我最近有这样一种信念:认为不要随意确定正义,不要为了赞美而赞美,为了抨击而抨击。不去思考被赞美或抨击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如此。对“自我”的观察却又让我想到,这种对正义和真理的思辨可能就来自“自我”中充满怀疑和不坚定的本性。

我猜想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所追寻的解释人生价值或社会运转的真理是一种对“自我”的最佳讨好。是说服自己,证明自己的工具。“讨好”和“工具”两个词常有贬义,但我是羡慕那些找到能够满足“自我”的真理的人。因为他们可以用余下的人生,毫无保留的拥抱“自我”,证明真理,推演并用生命实践自己的主义和学说。悉达多修成的正果也是一种在“自观”后达到的满足。

我没有找到属于我的真理,只不过意识到了“自我”的顽固。我依然希望能够时常“自观”,即便其中的怀疑和迷惑或许我能够到达的最远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