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戏剧村《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点儿惭愧的说,这是我第一次像样的看舞台剧,要加上这样的状语是因为在小学时候也在学校组织下看过一次话剧。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看戏经历,但是那场戏留在记忆里的内容不多,反而是对小剧场里打了漆的冷冰冰的硬板凳还有印象。因为是像样的第一次,所以态度上相比于平常的周末电影要认真很多。于是,有所体会想法,在此记录。
还是因为第一次的缘故,在谈到这场戏的内容之前,还想聊聊对剧场和整个过程的感受。剧名之前在豆瓣查过,评分不高。另外还是夜场的剧,和朋友耍了一下午,到剧场前喝了半杯热豆浆就已经感觉有些疲了。但票是朋友送的,又是结伴去看,自是不太担心这出剧到底质量怎样。在门口捏着票时就已想好,若是看的昏昏欲睡,起码也能知道自己不是品这等高雅艺术的料子。位置在第一排最角落里,开场前的布景也很简单,不过几个绘着图案的箱子摆在台上。第一幕是几人酒吧划拳喝酒。台词没多大印象,几次引发场上哄笑却没怎么触到我的笑点。倒是心里一直在纳闷,这对白声声响亮有力,是演员身上加了麦克风么,还是在第一排距离得太近的缘故。接着就是熄灯重新布置下一幕的舞台。我得承认这剧场刚熄了灯有点吓人,场下没有半点动静,场上人型的黑影子搬道具时发出“咚咚”的声音。不过看过次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反而为自己之前的恐慌感到有点丢人。整场戏看下来,说不上很投入。原因不关剧的好坏,更多是怀着批判审视的心态做的遂。我自觉是个对大多事儿开放包容的人,有这样的心态部分是源于看了豆瓣上评分不高,以及心里那么点“不能在’高雅’艺术前跌了份儿”的小自尊。现在想来,既然已经决定去看了,那么豆瓣上即使没有剧透只有评分,也是不好的带入。照我说,文化艺术这东西没得贵贱。看了,爽了在我这儿就是块宝贝,管他评分如何呢。所以“输入控制”还是要做好啊!
这部剧讲的是个都市爱情故事,恐婚的情侣面临分手时,各怀心思地想来场旅行碰碰运气。急着催婚的家长们也不巧加入进来,给本来就潜藏躁动的分手旅行又加了点儿燃料。这部剧矛盾很多涉及的点也很丰富,从爱情到婚姻到教育,都是不小的话题。但是由于情节是具体和现实的,因此各个大话题都只能点到为止。就好像在像高斯噪声一样复杂的话题里做了抽样。抽样的现实性是充分的,让人感同身受的。因此高高低低的抽样点,连起来看,也让的确令人动容。整部剧在一步步把我的情绪推到高点后,用经典歌曲达到高潮也不失谨慎和巧妙。说他谨慎是因为高昂的情绪,面对不够完美的台词和剧情只会坠为失落;说他巧妙是因为他正好用一段音乐避免了前面的风险,名曲重唱可能不会带来更惊艳的高潮但至少不会有错。
总的来说,从主题的铺展和高潮的表现来看这部剧都是很好的做到“不出错”作品。虽然称不上先锋,不过足够我这种初次话剧观众欣赏了。另外,这部剧还激起我仔细思考婚姻这个大话题,可以说是超值了。
前面提到抽样的现实性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不婚族”的解读。情侣的父母都有不美满的婚姻,也因此塑造了这对儿不婚人士。我对婚姻的理解称不上是“不婚主义”,但也多少觉得用一纸合约来证明和约束一些事情没有那么必要和有效。跟剧中的情侣一样,有这样的看法多半是源于一对日常battle的父母的缘故。婚姻这事儿,不论对谁而言,最好的案例就是自己的父母。从我经历的教育来看,对于谈到婚姻问题的更是可谓寥寥。所以不难解释,上一辈婚姻的失败,为何会导致下一辈的恐慌了。我还和父亲聊过婚姻的话题,他依据自己半辈子的婚姻经历,也提出了一套不婚主义的逻辑。在他那套主义里,到底是怎么解释他遇到的问题和普遍社会中的婚姻认识,我没听仔细。不过我敢肯定,他对这套主义的普适性是颇有自信的。但在我看来,不过跟我一样,都是从同一对夫妇的经历里归纳推演出来的罢了。就好像一对狂热的宗教信徒夫妇会把一切婚姻问题最后都归为神意一样。表面上看,信徒夫妇是个离谱的特例,但哪场婚姻敢说自己不是一个特例呢?更抽象些看,婚姻只是众多人生大事中的一样。还有好多事情一个人难以获得丰富的经历,却仍要有清醒的认识,来作出令自己满意的抉择。暂时来看,积极而又批判的从外部获取信息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了。两手一摊,顺其自然,未尝不可。但在聊天、阅读、旅行时,把了解这些对于一个个体而言独一无二的经历当作顺便的目的,也是另一种更为自由的选择。(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死亡”是个让人恐惧却又引人思考的大事了。)